2)923 惊为天人_大偶像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为牵扯到毒.品问题,被警察逮捕了。马克.扎西伯格这才发现,其实两个人的距离很遥远。

  马克.扎西伯格周围的人分别代表了传统、现代和后现代,只有他自己是一个不属于任何一个时代的漂泊者,因为其他人虽然各自带着不同时代精神的印记,毕竟仍然是社会网络的一部分。而马克.扎西伯格却游离在社会和人际网络之外,从头到尾,他都没有融入过这个世界。

  他智商和情商成反比,他伤害了对自己有好感的女生,伤害了一直包容他照顾他的朋友;他如愿以偿成为人人景仰的校园红人,竟不知如何与粉丝们聊天,众人崇拜的眼光反而让他无所适从;他试图追随肖恩.帕克选择后现代的生存方式,搬到加利福尼亚,最终却发现自己不属于那里。与众人对簿公堂时,马克.扎西伯格捍卫的与其说是他的财富和权力,不如说是他仅余的精神依托——他超众的智慧。他的智商是他唯一可以依靠和安慰的,他要用自己的聪明压倒所有人,来填补情感的空虚。事业上他是个成功者,是个疯狂的天才,同时他永远治不好自己的社交障碍,他与世界之间始终隔着一道电脑屏幕。

  这是马克.扎西伯格的悲哀,facebook这个庞大的社交王国里,却没有属于他的位置。

  影片的结尾,马克.扎西伯格机械地刷新着屏幕,等待这前女友通过自己的好友申请,这才是他熟悉的交往方式。却不由让人想到了那个古老的话题:虚拟网络世界,到底是让我们更接近,还是更疏远?

  “社交网络”一部电影的时间有限,但带给所有人的思考却是无穷无尽的。自己究竟是影片中的哪个角色,而自己在这个社会里的定位又如何,这个数字代码在空气里横行的时代里,自己的位置又在哪儿。这是大卫.芬奇留给所有人的一道课题。

  这部电影,在影评人的笔下,几乎得到了所有的赞誉,即使是以前那些不喜欢大卫.芬奇或者阿伦.索尔金的影评人,也都为“社交网络”送上了至高赞赏。

  “纽约时报”称,“光芒四射而高度集中的故事和奔放的步伐让人难以抗拒,是一部愤世嫉俗又兼具娱乐性的小制作电影。”

  “美联社”则说,“就像人们每天总是不止一次浏览facebook一样,观众发现自己一次又一次受到‘社交网络’的吸引,影片轻而易举地成为了本年度最佳之一。”

  “波士顿邮报”完全是赞不绝口,“影片在拍摄手法的方面,简直带给人以荒诞的享受。”

  而“首映”杂志更是送上了至高荣誉,“这个时代的社会标志,就像‘惊天大阴谋’、‘毕业生’在他们那个时代的地位。”

  在目前出现的四十一家媒体的专业评论中,有四十篇

  请收藏:https://m.yfa77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