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)第四十一章民族英雄_我是西门庆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民族英雄很是敬仰!

  不过想想,有些事,却可以说上一说的。

  “义父曾经向我提起阁下,说崇宁四年(1105),西夏扰边,阁下所在部队抵银州(在后世陕西米脂西北马湖峪)御边抵敌,阁下斩将夺关,夏军大败,经略上报你的功劳,为童贯所疑,“止补一资”。

  因此,在下才知道阁下大名。只不过,在下没有想到,阁下竟然如此年青,真是少年英雄啊!”

  “西门公子过将了。”韩世忠淡淡地笑了笑,拿起一枝烧火棍轻轻地拔弄着篝火。

  崇辱不惊,大将风范!

  “只是不知将军怎么会到达这里?”我很不明白。难道是我穿越过来引起的蝴蝶效应?

  “西门将军前来剿匪,朝廷从童将军那里调了一些军队来,在下不容于童将军,所以将军将在下派来了。”

  “那阁下怎么会答应留在在下家中呢?”我很是奇怪,按说剿匪工作已经完成,他也应该走了。

  “阁下送了近千军士如此大的好处,西门将军怕在下将秘密说出去,所以将在下留在这里了。在下是厢兵,朝廷自是不会在意在下生死。”

  其实,我一直奇怪,他十八岁参军,可是与西夏的战争发生在1105年,也就是他当时只十六岁,这中间一定有什么问题。

  经他这么一说,我才想起宋朝的兵制。

  北宋时期皇帝直接掌握军队的建置、调动和指挥大权。其下军权由三个机构分任。枢密院为最高军事领导机关,掌军权及军令,三衙,即殿前司、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,为中央最高指挥机关,分别统领禁军和湘军;率臣,为禁军出征或镇戍是临时委任的将帅,统领地分属三衙的禁军,事毕皆撤销。

  “兵符出于枢密,而不得统其众;兵众隶于三衙,而不得专其制。”枢密院有调兵之权,却不掌管军队;

  三衙掌管军队,却无调兵之权;

  遇有战事,由皇帝任命率臣领兵出征,从而实现了“发兵之权”与“握兵之重”的分离。这种体制对于消除中唐以来绵延200多年藩镇割据的局面,确实起到了重大作用。在平定各地割据政权的过程中,各小**队中的精兵被收编入禁军,编入殿前司。

  在兵力的配置上,宋朝军制遵循“强干弱枝,内外相维”的原则。禁军中最精锐的殿前军驻守在京城,侍卫亲军驻扎在各地。京城的人马最为精强,各方镇知道兵力不敌,不敢造反。这就是“强干弱枝”。

  如果京城有变,在各地驻扎的禁军联合地方的兵力,也足够对付变乱。这样就“内外相制,无轻重之患”,这就是“内外相维”。

  北宋军队由禁兵、厢兵、乡兵和蕃兵组成,以禁兵为主体构成一种中央军和地方军、正规军和非正规军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。

  而韩世忠所说的厢兵,在宋军中是承担各种杂役的军队。

  北宋初,将各地藩镇的精兵抽调中央,剩余的老弱残兵留在本地。另加新设供劳役的军队组成厢兵。

  招募厢兵一般不讲求体质,还有部分厢兵来源于流放的罪犯(林冲也算是其中之一),禁兵武技不合格或者犯法,也可降充厢兵。宋朝的厢兵从事各种劳役,诸如修建,运输,邮传等等。

  劳役极其沉重,军俸却很微薄﹐死亡和逃亡现象严重。

  所以,朝廷也不会在意韩世忠的去向了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yfa77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